渣打:加徵關稅令大灣區下半年企業營商更趨審慎

焦點新聞 研究報告

渣打銀行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聯合公佈最新的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顯示,大灣區企業當前的營商表現在美國「解放日」關稅衝擊後仍具韌性,主要受惠於提前安排的訂單及生產活動。同時,企業在季內對未來展望持審慎態度,整體預期有所放緩但仍屬正面。

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左)及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右)於記者會上公佈最新一季「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

第二季「現狀」指數輕微下跌至53.1,較第一季的53.5略為回落。指數細項的分項表現印證提前安排訂單的說法,其中「生產/銷售」是八個主要子指數中表現最強的項目,不論是絕對值(57.1,為一年來最高)或變幅(+4.2點)均居首位。其他錄得增幅的子指數包括「固定資產投資」(+2.0點)、「利潤」(+1.1點)及「原材料庫存」(+0.1點)。

另一方面,「預期」指數由第一季的54.3下跌至第二季的52.0,為自2022年第四季以來最低水平,但仍高於50的中性水平。子指數普遍錄得跌幅,除「產能利用率」外,八個預期子指數中有七項錄得下跌。季內跌幅最大的分別是「融資規模」(-5.1點)、「成品/服務價格」(-4.8點)及「生產/銷售」(-2.6點)。

按行業劃分,「創新和技術」表現最佳,「現狀」及「預期」分別上升6.3點及5.5點。「製造和貿易」短期表現具韌性(分別下跌0.4點及2.1點),顯示製造商在美國關稅實施前忙於處理急單。儘管受訪企業認為中國的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有效,「零售和批發」仍分別下跌1.0點及4.1點。

大灣區城市中,香港與廣州表現同樣錄得下跌。季內,香港錄得較大跌幅,「現狀」及「預期」分別下跌9.8點及10.5點,多少反映香港對外圍因素較敏感,以及本地消費疲弱。廣州的「現狀」及「預期」則分別下跌9.3點及6.3點。

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

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表示:「關稅不確定性推動了大量訂單及生產在第二季度加快出貨,同時加速人工智能的發展。展望未來,調查結果顯示,在整體商業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尤其是關稅豁免期屆滿後的貿易政策發展,大灣區企業因此對下半年持更審慎態度。此外,香港今年第一季的經濟穩步擴張,考慮到外部相關的經濟活動對本地經濟佔比龐大,國際貿易及關稅政策去向對香港至關重要。」

主題問題方面,僅約10%的受訪者表示美國加徵關稅對其業務造成實質直接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關稅暫緩及豁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衝擊,可見維持中美貿易休戰十分重要,也凸顯了在第三季迅速敲定其他雙邊貿易協議的必要性。

在營商影響方面,41%的受訪者表示因美國加徵關稅,將延遲落實業務計劃。其他主要影響包括「物流或海關流程嚴重受阻,變數太多難以應對」(35%),以及「生意流失,客戶轉投其他較少受關稅影響的市場」(30%)。同時,32%的受訪者表示會增加內銷,是最常見應對美國關稅衝擊及相關不確定性的方式。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表示:「雖然調查是在4月美國『解放日』對全球多國提高關稅後不久進行,並未涵蓋近期的所有發展,但調查結果顯示,大灣區企業具備韌性,可應對美國關稅措施帶來的影響。約75至80%的大灣區企業表示受到美國關稅的負面影響,主要是與業務計劃延遲落實及物流受阻有關。」

「面對美國貿易政策進入新時代,大灣區企業正積極拓展內銷市場,並把業務擴展至區內其他主要市場,特別是東盟地區,這也凸顯出中國內地及香港特區政府致力促進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聯繫的重要。」

有關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

GBAI是市場首個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營商景氣進行的前瞻性季度調查,以分析區內營商氣氛及跨城市、跨行業之間的協同效應。渣打與貿發局合作,每季訪問逾1,000家大灣區企業,涵蓋製造及貿易、零售及批發、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和創新科技行業,並根據所收集的數據編製出指數,有助投資者及企業了解大灣區最新的營商環境、評估未來表現並制定市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