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產力局:中小企增加投資大灣區市場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公布2023年度第一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本季指數回升2.5至46.7,反映逐步通關及放寬社交距離等措施,為本地中小企迎來曙光。同時,調查指出,24%受訪中小企考慮將業務進一步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或增加投資。
11%受訪中小企在大灣區內有銷售業務
是次專題調查探討本港中小企將業務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看法。目前,有逾一成 (11%) 受訪中小企已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有銷售業務,當中41%表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營業額佔其總營業額一半或以上;34%表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營業額佔其總營業額的20至49%。另外,已經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進行採購、生產和使用外判服務的中小企分別佔27%、13%和6%。
24%受訪中小企表示因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而已/考慮將業務進一步拓展至大灣區內地城市或增加投資。當中超過七成 (72%) 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銷售業務,超過四成 (44%) 拓展外判專業服務或顧問,拓展採購的則有36%。有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拓展業務佔比最高的三個行業為「資訊及通訊業」(56%)、「專業及商用服務業」(31%) 及「製造業」(29%)。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續指:「專題調查結果反映因爲市場規模更大、成本較香港及其他地方低、有更多商業伙伴、供應商、外判商等原因,大灣區內地城市能夠吸引香港中小企拓展業務。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有銷售業務的本港中小企中,超過四成更表示大灣區內地城市營業額佔總營業額一半或以上,反映大灣區商機龐大。調查結果亦反映中小企自身對當地政策、措施及市場的了解最能影響企業是否開發大灣區內地城市業務。」
然而,目前只有 35% 受訪中小企表示對大灣區的規劃或政策措施有所了解,當中以「製造業」(46%)、「金融及保險業」(44%)、「資訊及通訊業」(38%)、「專業及商用服務業」(38%) 及「建造業」(38%) 的比率較高。而眾多大灣區規劃或政策措施中,最多中小企認識的包括「專業人士可於大灣區執業」(57%)、「稅務優惠」(53%)及「跨境理財通」(47%)。
開拓新市場需面對不同挑戰
在拓展業務至大灣區內地城市時,中小企遇到或預期遇到的六大挑戰為:內地外匯管制措施 (34%)、不熟悉當地法規 (33%)、產品/服務不適合大灣區內地城市 (32%)、投資風險較大 (30%)、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客戶需求有差異 (26%) 及不熟悉當地稅收制度 (25%)。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補充:「適逢一月初開始,本地逐步恢復與内地免檢疫通關,相關措施有助促進香港及内地的經濟活動及人員往來。加上内地逐步復常,預計内地今年的國内生產總值會迅速增長,為香港中小企拓展大灣區內地城市提供有利營商環境及條件。生產力局已經聯同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廣東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及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共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生產力促進服務聯盟』,提供最適切的當地行業資訊和技術經驗,以提升中小企的生產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