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能專利創新總量全球第一
由中國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發布的《AI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賦能數字經濟新時代——中國人工智能專利技術分析報告(2022)》顯示,當前,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創新總量均位居全球第一。這其中,國內企業是AI專利的重要來源和推動專利運用的核心。
百度AI專利申請量中國第一、騰訊第二
近年來,AI創新主體紛紛展開專利佈局,展現積極創新面貌,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實力。以專利申請量來看,百度AI專利申請量1.68萬件,連續五年保持中國第一。騰訊、國家電網、華為緊隨其後,專利申請數量均突破10000件。從專利授權量看,上述四家也仍然是主力軍團,其中百度以5705件專利授權量位列第一。從專利質量看,百度高價值專利及創新驅動力以92.21的得分排名首位,隨後是阿里巴巴、騰訊、華為。
該報告指出,目前,AI專利正在助力新興應用場景落地,推動產業鏈轉型升級。人工智能創新鏈的產業化應用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慧工業和智慧教育等七大領域中,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人工智能已融入千行百業,催生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我國工業互聯網應用覆蓋 45 個國民經濟大類,創造出了大量智慧應用場景。其中,智慧工業和智慧醫療是當前各創新主體主要佈局的技術應用場景,AI專利的申請量分別達到了65萬餘件和30萬餘件。
該報告顯示,在應用領域上榜的主體中,企業主體8家,高校主體2家。明顯可以看出,在人工智能產業升級和場景應用中,企業明顯佔據了創新主體的主導地位。其中,百度以7大類超過1.4萬件專利的申請量名列第一,騰訊、國家電網申請量也超過1萬件,分列二三位。
從分項成績看,百度在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兩個領域,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高價值專利及其創新驅動力均排名第一;在智慧交通、智慧金融、智慧工業三個領域,專利申請量、高價值專利及其創新驅動力排名第一,產業創新與應用優勢明顯。
百度智能雲開物覆蓋20多個行業
得益於起步早、佈局全和高投入,百度在人工產業創新和智能應用上,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工業互聯網品牌“百度智能雲開物”,已經為汽車、 電子、化工等 20 多個行業企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
在智慧工業領域,圍繞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雲計算等核心技術,百度已經佈局近9000件AI中國專利,創新成果在貴陽、重慶、桐鄉等約16個區域,電子、汽車、裝備製造等22個行業落地應用,服務工業企業超過18萬家,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和產業智能化升級。依託人工智能技術,百度雲以“智能終端+彈性算力”模式,為江蘇常熟區域實現供需對接,將閒置產能及算力有效利用,在增加企業效益的同時,賦能區域生產產能“一網通享”。在蘇州,百度工業互聯網平台已成功接入600餘家工廠的4萬多台設備,成功消化剩餘產能3億多元,實現區域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在智慧城市領域,百度佈局人工智能專利數量 3000 餘件,也是該領域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的創新主體。其中,百度與北京市海淀區攜手打造的“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獲評 “2020 年智慧城市十大樣板工程”。依托百度人工智能的基礎算力和算法分析平台,通過百度飛槳深度學習,統一集中管理、按需分配,推動數十家國產 AI 算法和 AI 芯片企業首次“組團”適配,支撐了50餘個城市管理領域的AI應用創新,全棧國產化適配率達 85%。
在智慧交通領域,百度在計算機視覺,地圖數據,人工智能,事件檢測方法等多種交通技術領域佈局智慧交通領域專利,通過利用專利技術助力交通數字化智能升級,已與多地聯合開展智能路口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的擁堵情況。在重慶永川區改造智能路口超 110 個。在智能交通系統覆蓋範圍內,主要道路平均車速提升 11%,平峰停車次數平均減少 59.5%,高峰時段擁堵里程下降36%。
百度也是國內較早佈局自動駕駛,且技術和商業應用一直走在前列的創新主體。目前,百度蘿蔔快跑已在北京、重慶、成都、合肥等多城落地,成為了中國唯一一家在多城開啟無人駕駛試運營的企業。在北京亦莊,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已基本完成 2.0 階段的建設,擴建新增了305 個智能路口,智能路口數達到 332 個,覆蓋開發區 60 平方公里,常態化開展測試和商業化服務的各類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約300 輛。在北京順義,本月百度自動駕駛運營線路覆蓋了政務服務區、居民生活區、產業辦公區、地鐵站等各類生產生活場景。
數碼經濟時代,人工智能是創新鏈驅動產業發展,產業鏈融合創新的關鍵技術,在新發展格局下,推動人工智能雙鏈融合、協同創新對於更好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回首中國人工智能10年的發展歷程,人工智能產業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產業化應用持續深入。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融合發展正處於爆發前夜,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潛力優勢領域,在未來關係國家民生穩定的重點領域,如智慧農業、智慧供應鏈、智慧生物醫藥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正在蓄勢待發。